59178在线工具

同忧相救

tóng yōu xiāng jiù
Save the same
“同忧相救”的成语拼音为:tóng yōu xiāng jiù,注音:ㄊㄨㄥˊ ㄧㄡ ㄒㄧㄤ ㄐㄧㄡˋ,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,年代:古代成语,出处: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,基本解释: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。,例句:元朝·郑光祖《鸳鸯谱·同忧相救》:“吾与公,偶然相会,不比常人耳。然彼路非圣主之道,谴必踵直趋。如公求索深知,虽迈典参未远也。”
拼音 tóng yōu xiāng jiù
注音 ㄊㄨㄥˊ ㄧㄡ ㄒㄧㄤ ㄐㄧㄡˋ
词性 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
英文 Save the same
年代 古代成语
解释 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。
出处 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
例句 元朝·郑光祖《鸳鸯谱·同忧相救》:“吾与公,偶然相会,不比常人耳。然彼路非圣主之道,谴必踵直趋。如公求索深知,虽迈典参未远也。”
上一个成语:同音共律
下一个成语:同浴讥裸
以""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
  • 救焚投薪焚:火灾;薪:柴草。投进木柴去救火。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。
  • 救焚益薪焚:火灾;薪:柴草。添加木柴去救火。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。
  • 救焚拯溺焚:火灾;溺:水灾。救人于水火之中。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。
  • 救过补阙阙:同“缺”,不足,缺点。挽救过错,弥补不足。
  • 救过不给犹救过不赡。补救过失都来不及。
  • 救过不赡补救过失都来不及。
  • 救过不暇补救过失都来不及。同“救过不赡”。
  • 救寒莫如重裘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。
  • 救火投薪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。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
  • 救火扬沸沸:开水。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也形容情况危急。
  • 救火拯溺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。同“救焚拯溺”。
  • 救饥拯溺指拯救饥饿和危急中的人。
  • 救急扶伤救济危急,扶助伤病。
  • 救经引足引:拉;经:缢死。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越做越离目的越远。
  • 救苦救难佛经中的话。拯救在苦难中的人。
  • 救苦弭灾解脱苦难,消除灾祸。
  • 救困扶危救济、扶助陷于危难的人。
  • 救燎助薪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同“救火投薪”。
  • 救民水火水火:比喻深重的灾难。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
  • 救民于水火救:拯救;水火:比喻灾难。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
  • 救难解危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。
  • 救偏补弊纠正偏向,补救弊端。
  • 救黥医劓黥,刺面;劓,割鼻。均为古代刑罚。指医治刺面之伤,补上割掉之鼻,比喻恢复本来面目。
  • 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图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。
  • 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。
  • 救时厉俗匡救时弊,纠正风气。
  • 救世济民挽救天下,拯济百姓。
  • 救死扶伤扶:扶助,照料。抢救生命垂危的人,照顾受伤的人。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
  • 救死扶危救护生命垂危者,照顾危亡者。
  • 救亡图存救:拯救;亡:危亡;图:谋求;存:生存。拯救国家的危亡,谋求国家的生存。
  • 救灾恤患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。
以"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
  • 比众不同与大家相比,大不一样。
  • 不敢苟同苟:苟且。不敢随便地同意。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。
  • 不谋而同谋:商量;同:相同。事先没有商量过,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  • 不期而同指不约而同。
  • 不约而同约:相约。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。
  • 道合志同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。
  • 伐异党同伐:讨伐,攻击。指结帮分派,偏向同伙,打击不同意见的人。
  • 好恶不同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。形容人的志趣、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。
  • 和而不同和:和睦;同:苟同。和睦地相处,但不随便附和。
  • 截然不同截然:很分明地、断然分开的样子。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。
  •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,完全不一样。
  • 迥然不同迥然: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。形容相差得远,很明显不一样。
  • 判然不同判:显然的区别。区分的清清楚楚,完全不一样。
  • 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。
  • 未敢苟同不敢随便同意。
  • 小异大同小部分不同,大部分相同。
  • 行合趋同行为志趣相同。
  • 询谋佥同指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。
  •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:所见到的,指见解;略:大略,大致。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。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。
  •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。
相关汉字解释